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wèi)星相機

時間:2018年07月09日 信息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點擊:2944 字體:

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的研制過程中,巴基斯坦聘請了衛(wèi)星研制經驗豐富的法國顧問團,他們全部是參加過法國衛(wèi)星研制的老專家,全過程監(jiān)造。法方在遙感領域造詣頗深,要求也極為嚴苛,從總體、分系統(tǒng),到單機,到產保,深入產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設計、工藝、原材料,到可靠性設計、在軌使用,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屬的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研制團隊對標歐洲標準,最終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奇跡背后的“逼死‘me’”

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wèi)星相機1.jpg

20164月,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項目正式啟動,衛(wèi)星總體要求20177月完成兩臺正樣相機的交付,同時還要完成相關的履約英文技術文件,全面配合巴方和法方的監(jiān)造。對于年輕的相機研制團隊,這無疑是一次大考,這次,出題人是巴基斯坦宇航局航天空間與大氣上層研究委員會,答題人是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相機研制團隊。如何高質量、高效率、高標準的完成兩臺巴遙一號高分辨率相機研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交出滿意的答卷,是擺在研制團隊面前的問題。

當時,胡永力帶領的研制團隊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委內瑞拉遙感衛(wèi)星二號高分相機的研制,正在進行系統(tǒng)總裝、測試,正處于緊張、激烈的打硬仗、攻堅戰(zhàn)中,又接下了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的研制任務,兩條戰(zhàn)線同時作戰(zhàn)。

研制對外合作相機,團隊要求異常嚴格,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旨在打造國際精品項目。團隊小伙伴開玩笑說,“咱們所的英文名字‘BISME’英文發(fā)音就是‘逼死ME’”,沒錯,就是用“逼死”自己的精神,把產品干好。

在和巴方、法方的技術交流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暴露了:語言。巴方英語發(fā)音不是我們學的標準美音或英音,而是帶著嚴重口音的法式英語、巴式英語,我們聽懂非常困難。指揮黨一涵誓要解決這一問題,她通過所里相關部門為研制團隊請來了口語教師,成立了英語口語學習班,自任班長。把團隊遇到的難題跟老師也做了詳細溝通,與老師一起定制了針對性的教案,專門找來了巴基斯坦口音和法國口音的聽力材料,通過范聽、精聽,讓大家逐漸熟悉了巴、法口音的發(fā)音特點。一段時間后,團隊中有王巧霞、范龍飛、王軍等幾位學員進步神速,基本達到了可以不用翻譯順暢交流的程度。另外,老師還針對合同中常用的專業(yè)術語進行了教學。這樣,大家一方面緊張研制,一方面攻克口語關?!皼]有這種逼死‘me’的做法,我們交流都是問題,無法想象研制該如何順利推進?!秉h一涵感嘆。

在產品研制中,研制團隊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狠下功夫,嚴把質量關,確保了相機的整體質量。研制團隊產保經理蔡媛媛實時跟蹤產品研制的質量,總是第一時間按照型號質量管理要求處理出現(xiàn)的問題,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都不能過夜處理。平時,她和胡永力一起對研制隊伍進行質量教育,加強預防,讓大家提高質量意識,把問題和風險都消滅在沒有發(fā)生之前,“逼死‘me’”小馬達一直沒停過。還記得,相機交付后,進入衛(wèi)星總裝階段。團隊得知其他型號發(fā)現(xiàn)有一根電纜存在工藝缺陷,存在隱患。而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恰巧也用了這種電纜,并且采用的電纜已通過了全面的測試試驗,也經歷了整星的力學試驗、測試,都沒有問題。但是,為了保證質量,消除隱患,團隊還是決定更換電纜。從整星上拆下,進行更換,換上新電纜后,團隊對相機分系統(tǒng)進行了全部項目的重新測試,比對了換電纜前的測試數(shù)據(jù),確保完全正常。

突破背后的“追求完美”

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wèi)星相機2.jpg

巴基斯坦要求衛(wèi)星壽命7年,為此,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成為了我國首顆設計壽命7年的出口遙感國際星。為此,相機設計團隊針對衛(wèi)星的使用特點,精心設計了相機的使用策略。通過優(yōu)化設計后,經過電子學副主任師王軍可靠性計算,得出了可以滿足發(fā)射入軌后7年使用壽命的結論,完全滿足用戶要求。同時,結構設計師陳宗還詳細分析了7年的空間輻射環(huán)境對電子器件的影響以及7年原子氧對光學鏡頭的影響,結合研究所同類在軌相機的運行情況類比,也得出了能夠滿足7年使用壽命要求的結論。

高分辨率衛(wèi)星對微振動要求嚴格,如果設計不當,不僅會影響成像清晰度,還會造成成像扭曲。年輕的設計師劉涌承擔了微振動的分析工作,根據(jù)微振動的特點,從顫振源、傳播路徑、相機響應三方面進行微振動建模分析,同時參考基線相機在軌的微振動的表現(xiàn),驗證微振動模型的正確性,并通過對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微振動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了微振動影響極小、完全滿足用戶要求的結論。

相機成像質量的核心是光學鏡頭,1m/3m相機鏡頭是該所“金牌鏡頭”,已成功應用在多臺相機上。鏡頭采用國際上先進的TMA三反同軸光學系統(tǒng)形式,光學鏡頭設計性能達到了衍射極限。該鏡頭裝調團隊四人組早已掌握了該鏡頭裝調的關鍵工藝,他們手中打造的鏡頭,就是品質的保證。鏡頭裝調的領頭人陳佳夷,用“大國工匠”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由他帶領團隊成員王海超、李斌、霍騰飛,長年“浸泡”在實驗室中,潛心摸索鏡頭裝調工藝的細節(jié),精益求精是他們的寫照。

成功的裝調取決于良好的設計,如果設計不理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基線相機上,一直有個困擾團隊的難題,就是鏡頭一直很難裝調成功,即使裝成了,抗力學能力也不足,過不了振動試驗。交付時間迫在眉睫,又是工程師劉涌自告奮勇,勇挑重擔,立下“軍令狀”,從技術上解決這個問題。以他為首,與陸玉婷、王巧霞、范龍飛、陳宗、王偉之等小伙伴,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通過調查原因、集智分析、試驗確認,排除非主要制約因素,最終找到了主因,問題迎刃而解,也為陳佳夷裝調團隊相機鏡頭裝調一次成功打下了技術基礎。該小組20167月獲得了中國航天工業(yè)質量協(xié)會頒發(fā)的“航天工業(yè)2016年先進質量管理小組”的榮譽稱號,實至名歸。

雜光雖然不會影響成像成敗,但對于高品質相機,卻是極為關鍵。相機研制團隊在控制雜光方面,可以說是非常用心。在胡永力的領導下,以消雜光設計師李洋為核心,光學設計師王保華、光學裝調陳佳夷團隊、鏡頭結構設計師團隊、焦面結構設計師、系統(tǒng)總體裝調副主任師范龍飛等人通力合作,在鏡頭裝調后期,根據(jù)裝調出的光學鏡頭實測出的雜光路徑,通過仿真確認,得出解決方案,再通過消雜光零部件的調試,消除所有雜光,使鏡頭通徹明亮,無一絲雜光,保障后續(xù)圖像的完美呈現(xiàn)。

“如果不是近幾年中國航天相機技術領域的快速發(fā)展和積累沉淀,我們自己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再加上團隊‘追求完美’的精神,我們不可能在1年零3個月內造出這樣兩臺高品質的相機,平均7個半月制造出一臺分辨率1米的高分辨率相機?!被仡櫰饸v程,胡永力眼里都是故事。

探索出口相機研制模式

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wèi)星相機3.jpg

“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是我國出口相機研制過程中外方介入程度最深,覆蓋范圍最廣,效果最明顯的一次”,該所相機負責人胡永力介紹說?!把兄仆庑窍鄼C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同外國專家交流,不僅提高了團隊的研制能力,也為團隊成員拓寬了視野。同時,它也是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國際同行的步伐,也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實力和精神”。

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的研制過程中,首次實現(xiàn)國際先進研制水平的法方監(jiān)造,實踐了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研制流程,為后續(xù)研制國際星相機奠定了基礎,創(chuàng)建了我國對外出口相機國際化履約標準,形成了完整的文件體系,逐步探索形成了適合我國出口相機的對外產品保證模式。“研制過程中逐步創(chuàng)建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遙感出口相機管理模式,同時培養(yǎng)了一支隊伍,為中國航天相機全面進入國際市場奠定基礎,也促進中巴雙方深入探索更廣領域的合作?!北本┛臻g機電研究所相機總師曹東晶表示。

“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是一個縮影,映射出中國航天遙感綜合實力的大幅度提升。對載荷研制單位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來說,對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實現(xiàn)出口,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撬動更大的國際商業(yè)遙感市場。后續(xù),我們還會開發(fā)更好的產品,開拓更加廣闊的新興國際遙感市場,在相機研制、履約、在軌售后服務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比照國際一流水平,充分面向市場,進而推進中國航天在國際遙感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相機指揮沙治波介紹到。

回憶起那些戰(zhàn)斗的歲月,該所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副總師王勁強感慨諸多,“要完成這顆出口星遙感相機研制任務,需要在技術與研制標準、管理流程等多個方面按照國際標準來執(zhí)行。雖然一路走過來非常艱辛,但是提升了管理水平,更為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我們的夢想是浩瀚星空,讓我們研制的遙感器都成為天上的星星,俯瞰這顆藍色的星球。當我們仰望星空,頭頂?shù)倪b感衛(wèi)星如珍珠寶石般的閃爍發(fā)光,想到那是我們的杰作,該是何等的愜意”。巴基斯坦遙感衛(wèi)星一號相機團隊全體人員帶著美好憧憬開啟了新的征程。




關于本院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m.gpcn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